《福建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要求在工程勘察设计阶段进行土壤氡测量:新建、扩建的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前,应进行建筑工程所在城市区域土壤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调查,并提交相应的调查报告。未进行区域土壤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的,应进行土壤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测定,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报告。
民用建筑分为两类,即
Ⅰ类民用建筑工程:住宅、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等民用建筑工程。
Ⅱ类民用建筑工程:办公楼、商店、旅馆、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公共交通等候室、餐厅、理发店等民用建筑工程。
根据土壤中氡浓度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可对工程场地进行4种处理措施
1、可不采取防氡工程措施
土壤氡浓度不大于20000Bq/m3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不大于0.05Bq/㎡·s。
2、建筑物底层地面抗开裂措施
地土壤氡浓度测定结果大于20000Bq/m3,且小于30000Bq/m3,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大于0.05Bq/㎡·s且小于0.1Bq/㎡·s。
3、除采取建筑物底层地面抗开裂措施外,还必须按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中的一级防水要求,对基础进行处理
土壤氡浓度测定结果大于或等于30000Bq/m3,且小于50000Bq/m3,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大于或等于0.1Bq/㎡·s且小于0.3Bq/㎡·s。
4、采取建筑物综合防氡措施
土壤氡浓度大于或等于50000Bq/m3或土壤表面氡析出率平均值大于或等于0.3Bq/m2·s。
1、物理治理法
(1)挖掘填埋法:该方法是最为常见的物理治理方法,该方法是将受污染的土壤用人工挖掘的办法将其运走,送到指定地点填埋,以达到消除污染物的目的。然后再将未受污染的土壤填回,以便能重新对土地进行利用。这种方法显然未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清除污染物的目的,只不过是将污染物进行了一次转移,且费用高,但是对一些特别有害的物质的清除采用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2)通风去污法:该方法原理是当液体污染物泄露后,它将在土壤中产生横向和纵向的迁移,最好存留在地下水界面之上的土壤颗粒和毛细管之间。由于有机烃类有着较高的挥发性,因此可以在受污染的地区打井,引发空气气流净化污染土壤区,使污染物加速挥发而被清除。
该技术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在污染区打上几口井,其中几口井用于通风进气,其它井用于抽气,在抽气的真空系统上装上净化装置,就可以避免二次污染。
(3)灌水:通过灌水,把一些有毒物质稀释到地下,然后在周边打井,让被稀释的水渗进井里,这些水被取出进行处理达到排污标准。
(4)灌蒸汽:向地下灌蒸汽,土壤加湿、加热后,把有机物从蒸汽中分离出来处理掉。
2、化学治理法
(1)化学焚烧法:该方法利用有机物在高温下易分解的特点,在高温下焚烧以达到去除污染的目的。该方法虽然能够完全分解污染物达到去除污染的目的,但在去除污染的同时,土壤的理化性质也遭到了破坏,使土壤无法获得重新的利用。
(2)中和:用石灰等物质,对土壤中的化学物质进行中和消毒处理。
(3)化学清洗剂:用一定的化学溶剂清洗被有机物污染的土,将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洗脱下来,从而达到去除污染物的方法。
表面活性剂清洗法:由于表面活性剂能改进憎水性有机化合物的亲水性和生物可利用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土壤及地下水有机物污染的化学和生物治理中。
有机溶剂清洗法:用有机溶剂萃取方法治理被农药污染的土壤,效果较好。
(4)化学栅防治法:化学栅是一种既能透水又具有较强的吸附或沉淀污染物能力的固体材料(如活性炭、泥炭、树脂、有机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合成材料等),放置于废弃物或污染堆积物底层或土壤次表层的含水层,使污染物滞留在固体材料内,从而达到控制污染物的扩散并对污染源进行净化的目的。
3、微生物治理法
微生物治理方法(又称为微生物恢复、微生物清除或微生物再生)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的土壤环境能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初状态。
(1)投菌法:就是直接向遭受污染的土壤中接入外源的污染物降解菌,并提供这些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从而达到将污染物就地降解的目的。
(2)生物培养法:就地定期向土壤投加过氧化氢和营养液,以便使土壤中微生物通过代谢将污染物完全矿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的方法称为原位生物培养法。
(3)生物通气法:这是一种强迫氧化的生物降解方法,在污染的土壤上打至少两口井,安装上鼓风机和抽真空机,将空气强排入土壤,然后抽出。土壤中有毒挥发物质也随之去除,在通入空气时另加入一定量的氨气,为微生物提供氨源增加其活性。
(4)农耕法:对污染土壤进行耕耙处理,在处理过程中施入肥料、进行灌溉,用石灰调节酸度,以使微生物得到最适宜的降解条件。使用该方法时污染物易扩散,但该方法费用低,操作简单,所以主要使用于土壤渗透性差,土壤污染较浅,污染物又易降解的污染区。
(5)预制床法:在不泄露的平台上铺上石子和砂子,将受污染的土壤以15-30cm的厚度平铺在平台上,加上营养液和水,必要时加上表面活性剂,定期翻动充氧,将处理过程中渗透的水回灌于土层上,以完全消除污染物。该方法实质上是农耕法的一种延续,但是它降低了污染物的迁移。
(6)堆肥法:是生物治理的重要方式,是传统堆肥法和生物治理的结合。它依靠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使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是一种有机物高温降解的固相过程。一般方法是将土壤和一些易降解的有机物如粪土、稻草、泥炭等混合堆制,同时加石灰调节酸度,经发酵处理,可将大部分污染物降解。影响堆肥法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水分含量、碳氮比、氧气含量、温度和酸度等。
(7)生物反应器法:把污染土壤移到生物反应器中,加3-9倍的水混合使呈泥浆状,同时加必要的营养物质和表面活性剂,泵入空气充氧,剧烈搅拌使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混合,降解完成后,快速过滤脱水。
4、植物治理法
(1)植物对有机物的直接吸收:植物将有机物吸收进体内,再将其无毒性的中间产物储存于植物组织中,是亲水性有机污染物自身的组成成分,也可通过代谢和矿化等作用将其转变为二氧化碳和水,或其他无毒代谢物,这是污染物去除的重要机制。有机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后被分解,分解产物通过木质化作用保存于木质素中。
(2)植物分泌物和酶去除有机污染物,植物根部的分泌物有利于降解有毒的化学物质,能刺激根部区微生物活性。植物的分泌物包括多种酶和有机酸,这些酶和有机酸为微生物提供了营养物质,从而加快了微生物的繁殖。